有位钓友提到,野钓时如果底钓没有口,他总是想尝试钓浮,但重新调漂又觉得麻烦。那么,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,能轻松切换底钓和浮钓呢?
答案是:有的!其实只需要一块小铅皮,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不过,前提是你在刚开始下竿时就按正确的方法调好漂,后续的切换才会轻松。
此外,还有一种方法,通过这块小铅皮,可以同时兼顾底钓和浮钓。如果你曾经看过我之前写的关于草鱼的文章,应该知道如何操作。
接下来我们详细说一下常规方法:
首先,刚下竿时,我们需要带上钩和饵来调漂,调3目或4目都可以,根据你自己觉得舒适的目数来调整,重点是要在半水状态下,带钩带饵来调漂。调好后,把饵料拿掉,再次抛竿到水中,观察浮漂露出几目。此时浮漂通常会露得比较高,我们可以剪下一块小铅皮,将其包裹在漂尾附近,然后调至你想要的底钓目数,比如调4目、5目都行。这个步骤是要带钩而不带饵进行的。具体调几个目数,可以根据个人喜好。
展开剩余74%一般来说,野钓时以底钓为主,因此我们首先会选择钓底。比如,若你调的是5目,就可以选择2目、3目或4目,任何一个目数都可以。
小铅皮的使用有几个注意点:最好选择薄一些的小铅皮,而且不要将其包裹在大的铅坠里。推荐将其包裹在太空豆或者八字环上,这样使用更方便。若包在大铅里,可能会掉下来。而且,如果你经常取下小铅皮,反复操作大铅坠有可能会导致损坏。
如果你长时间底钓没有口,想切换到浮钓时,只需要将小铅皮取下(记得不要乱丢),然后将浮漂轻轻推下即可。因为在最开始调漂时已经设置好了漂的浮沉深度,所以这时只需按需调整浮漂的位置即可。
有些钓友可能会疑惑:为什么要这样麻烦呢?是不是可以直接带钩带饵调个3目,再推浮漂露出几目就能实现底钓?
理论上,这是可行的。但实际上,这样操作并不太适合。因为如果你使用的是玉米或麦子这种饵料,它们的重量和大小差不多,可以勉强适应;但如果是商品饵,它们的重量差异较大,调整时就不够准确了。如果水中有轻微水流,浮漂的表现会受到影响,线组弯曲,导致你理想中的状态和实际的状态有偏差。
这时加上小铅皮就能更准确地控制钩饵的状态。如果遇到水流较大,可以再换一块稍微大一些的小铅皮,继续包裹在太空豆或八字环上。对于长子线又不想裁短的情况,可以将小铅皮包裹在鱼钩上方2到3厘米的位置。之前分享过的单钩通线技巧,操作方法也是类似的,只不过那时调的是全目。
说到一钩钓底,一钩钓浮的调法,在钓草鱼时,有时候我们难以决定到底钓底还是钓浮。这时可以尝试这种方法:一钩钓底,一钩钓浮。首先,使用较长的子线和较大的钩距,像是2米长的子线,钩距可以大于30公分。调漂时,带钩带饵调至全目,让整个漂尾都露出来。调好后,可以在下钩上方2到3厘米处包一块小铅皮,将浮漂调至平水状态,或者让浮漂缓慢下沉。这样,你就能实现一钩到底、一钩悬浮的状态。
如果是小鲫鱼或小鲤鱼等目标鱼,子线不需要那么长,30到40公分就足够,钩距可以适当缩小。调漂的方式与上面相同,带钩带饵调至全目,之后再在下钩上方包一块小铅皮,把浮漂调至平水。调好后,钓时可以选择1、2或3目的浮漂状态。
在这种调法下,上钩离底的深度由钩距决定,钩距越大,上钩离底就越高。当然,你也可以通过微调小铅皮的位置来实现更精细的调整。
如果你希望双钩都悬浮,可以将原本的小铅皮取下,然后换一个大约是原来铅皮一半大小的小铅皮,包裹在八字环的上方,放在太空豆上。别忘了,取下的第一块小铅皮不要丢弃,它随时都可能派上用场。
总的来说,野钓时我并不推荐频繁地在底钓和浮钓之间切换,尤其是针对鲫鱼和鲤鱼。如果鱼开口好,底钓足矣;如果不开口,即使切换到浮钓,也不一定能有效果。这时,更好的办法是换个钓位,比如换到流水区或者下风口等溶氧更高的地方。
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,比如发现水底有很多水草、窝子里有鱼却始终钓不上来时,才建议切换到浮钓,缓慢地将浮漂下推,直到有口并成功上鱼。
发布于:福建省人人顺配资-线上股票开户-股票配资服务-a股杠杆怎么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