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桓公去世之后,诸多王子争夺权位,局势一度陷入混乱,血腥的争斗如同暴风骤雨般肆虐,天昏地暗。齐桓公的尸体竟在床榻上静躺了整整67天,没人理会,蛆虫爬行,鲜血早已干涸,成为一幅可怕的画面。这段血淋淋的历史教训,魏武侯为何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呢?他去世之后,两个儿子为了继承侯位竟然大打出手,争斗的场面甚至比齐桓公死后的局面更加混乱。
国家的内政一旦动荡不安,敌国便会趁虚而入,韩懿侯闻讯后不禁兴奋地说道:“魏国如今大乱,正是我们出兵夺取的好时机。”赵成候也附和道:“英雄所见略同!”于是,韩国与赵国联合进攻魏国,三国的大战在浊泽展开,魏国遭遇惨败。可以说,这一切的后果都由魏武侯的疏忽所引起,真是咎由自取。
魏武侯生前为何不早早确立太子?要知道,魏武侯的父亲魏文侯对接班人的培养极为重视。魏文侯在魏武侯年幼时便明确了继承人身份,并请田子方担任他的老师,精心指导。魏武侯成年后,魏文侯将重任交给了他,让他亲自带兵攻打秦国,而魏武侯也不负重托,迅速成长为父亲的得力助手,协助父亲在天下争霸。等到自己当政时,为何没有意识到早早设立继承人这一问题呢?
展开剩余72%一国的长治久安,除了依靠当时的治理,更需要后继有人的保障,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接班人的接续奋斗。培养合格的继承人,方能让国家始终保持持续进步,而不是陷入死循环。魏武侯当政已有26年,到死时,他的儿子们都已三十岁出头,但史书上并未记载,魏武侯的任何一个儿子曾受到过足够的锻炼。甚至如果立了太子,储君的培养也必须从基层做起,接受百态人情的洗礼,在实践中磨炼自己,从各类斗争中历练,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,接续家族的基业,为国家未来开创更大的辉煌。
然而,魏武侯的儿子们,无论是魏罃还是魏缓,都没有得到过这样的锤炼。以秦国为例,秦献公的崛起离不开其早年的困苦经历,他曾在魏国流亡了近三十年;秦昭襄王、孝文王和庄襄王都曾在异国为质,受尽磨砺;秦始皇更是身世悲惨,出生于敌国,母亲带着他孤儿寡母生活在外。正是这些早年的艰难困苦,使他们最终成为了卓越的统治者。而魏国的继承人却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历练,致使他们在面对国家危机时显得无所作为。
国家的强大与振兴,最重要的是继承人。根本上,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可靠的接班人。只有那些胸怀大志、意志坚定、德才兼备并且能容纳贤才的继承人,才能肩负起国家的重任,化解危机、破解难题,为国家的未来奋斗拼搏,延续其强大的霸业精神。假如魏文侯在这方面做得差强人意,那么魏武侯无疑是在此方面缺乏远见,甚至根本不予重视。
魏武侯去世后,魏缓便带兵与魏罃争夺继位之位。魏缓甚至与敌国勾结,韩赵两国携手而来,联合攻魏。赵国坚定支持魏缓,主张立即对魏罃展开攻杀,拥立魏缓。魏缓一旦登基,必定会回报韩赵,割地送礼,以加强两国的力量。相对而言,韩国提出了不同意见,认为若杀魏罃,外界会指责其暴虐;若割地,恐怕会被外界认为过于贪婪。于是,韩国建议将魏国一分为二,一半立魏罃,一半立魏缓,这样既不流血,又不割地,魏国则从一个强大国家变为两个小国,不再对韩赵构成威胁。韩赵两国的分歧,最终导致僵局无法打破。
与魏缓在争位中积极与外界联系相比,魏罃则显得无所作为,他只是坐在都城中,等待着外界的援助。让人意外的是,奇迹真的发生了!韩赵联军包围了魏都,魏国犹如陷入重围的猎物,而在韩赵的指挥帐篷中,韩懿侯和赵成侯却因为分歧争执不休,唇枪舌战,愤怒不已。最终,由于两国互不妥协,韩懿侯悄然撤兵回国,而赵成侯也毫不犹豫地宣布退出。魏罃在晨曦中醒来,发现围困已解,原来是“天助魏罃”!
失去了外援的魏缓,瞬间如泄气的气球,无力再战。魏罃借此机会在谋士的辅佐下展开反击,成功捉拿魏缓,最终登上了魏国的王位,成为魏惠王。可见,不提前确立继承人,结果往往是国家摇摇欲坠,甚至分裂。历史也正因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:若君主去世时没有明确的继承人,国家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,极有可能走向破败。
那么,魏武侯为何迟迟不立太子呢?我认为,这与他个人的心胸狭隘有关系。魏武侯凭借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自信满满,认为没有人能超越自己,因此他不愿意将权力交给任何人。即使父亲魏文侯早已培养了他,他依然不愿为自己的儿子提供同样的机会。他过于依赖自己的能力,深知权力的争夺会给大臣带来投机心理,一旦立储君,手下的权臣便会心生算计,或支持现任,或巴结未来的主人,导致朝政涣散,无法专心治理。
历史的教训往往发人深省,但却很少有人真正能从中吸取经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人人顺配资-线上股票开户-股票配资服务-a股杠杆怎么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