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校内地分校的真实面貌如何?哪些学生真正适合这里?
内容合作 | 微信号:waitan2022
邮箱:tbeducation@daznet.cn
文|Tiana 编丨Sherry
近日,“香港城市大学退出高考统招”的消息,让不少计划“港校升学”的家庭心头一紧。这也意味着,在香港八大高校中,仅剩香港中文大学仍通过高考统招招收内地学生。
然而,就在传统港校本部逐渐收缩内地统招路径的同时,另一批“港校”却正在高考统招中稳步拓展,那就是:香港高校内地分校。
展开剩余91%凭借与香港本部共享QS排名、毕业生可申请IANG签证(有助于获得香港永居)等独特优势,它们持续吸引着注重国际化路径的家庭。
不过,这类院校也站在机遇与争议的十字路口:一边是多省录取分数线的波动引发热议;一边是每年10万+学费背后的“性价比之争”。
这些分校的真实面貌如何?哪些学生真正适合这里?
分数线真相
从“中坚985”到“亲民保底”
去年通过“631”模式压线入读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的大二学生陈凡,至今仍记得收到录取通知时的庆幸。
仅凭高考分数,她当年想要报考国内中流985高校有一定难度。而港中深“631”综合评定机制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——高考成绩占60%,学校自主组织的评估占30%,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占10%。这一模式,不仅看重分数,也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发展潜力。
陈凡的经历,正是港校内地分校在招生路径上的多元探索。
除了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在广东、浙江、上海、山东、福建及江苏六省市推行“631”综合评价之外,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在广东省内也采取同类方式,而在外省则主要依托高考成绩在本科第一批次进行录取(在本科一、二批合并的省区市列入本科批次录取);
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与香港城市大学(东莞)则更侧重于传统高考路径,主要在提前批次择优录取。
从2025年本科批投档线和录取位次来看,港中深、港科大(广州)、港城市(东莞)和北师港浸大四所港校内地分校的“梯度”也一目了然。
港中深稳居头部。2025年港中深在各省物理类录取线普遍保持在640分以上,广东更是达到666分,和“中坚985”级别的录取门槛相当。值得注意的是,港中深历史类在多个省份也保持在630分以上,牢牢占据“第一梯队”光环。
在国际学生的录取上,港中深的门槛也是最高的。最低入学要求是总分排名前20%,核心科目(数学、英语及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科目)也要在前20%以内;雅思最低6.5,托福至少80分。
编者注:根据官网,此处国际学生泛指所有国际学生,适用于所有取得海内外高中毕业证,并持有中国学习签证的申请者
港中深的英语成绩要求
港科大(广州)则初显吸引力,今年在广东物理类获635分,虽略低于头部院校,但作为新设院校已展现出强劲势头。不过该校的录取位次却有较为明显的波动,今年物理线跌6分、位次从去年的4503名大幅下滑至7788名,学校今年在广东省大幅扩招,可能直接稀释了生源的平均排位。
看重理工科的港科大(广州)在录取IB、A-Level、AP课程的国际学生上,虽没规定必选科目,但仍偏爱数理化齐全的学生。AP需要至少5门并且必须4分以上,ACT和SAT分别至少24分或是1190分。
港城市(东莞)的录取分数在“211上游”位置,录取难度较前两所低,在河北、贵州、湖北三地均守住550±20的“腰部”分数段,成为想去大湾区又够不着前两所学生的折衷选择。
北师港浸大分数线最“亲民”,广东物理582已算高分,一进内陆立刻落到550分以下,湖北物理475的缺档线甚至低于不少省内公办二本。也就是说,高考生分数在一本线左右,甚至211中下游水平就有机会入读北师香港浸会,而国际课程学生也只需托福79分,雅思6.0分以上即可。在一众中外合作院校中体现出明显的“保底”属性。
此外,在与香港本校的分数线对比中,也可以看出港校内地分校在大湾区的“吸引力”正在提升,且有明显分层。
港中深已形成稳定的品牌吸引力,今年物理类666分、历史类644分的最低投档线全面超越本部(物理654分/历史633分),位次也显著前移。不少广东尖子生用分数投票,更倾向于选择深圳校区。
港科大(广州)则彻底摆脱“新校试水”标签,今年物理类录取分635分比本部(607分)高出28分,位次进入全省前8000,证明了自己的吸引力。
港城市(东莞)则仍处知名度爬坡期,是四校中唯一未超越本部的,物理616分略低于本部621分。
而北师港浸大则用低门槛策略守住“中产可负担的港校”定位,与前三所形成鲜明反差。
整体来看,广东考生对港校内地分校的选择是:实力强的,看的是学校名气;中坚群体,看的是性价比;实力较弱的,求的是录取安全。
扩容真相
专业翻倍、门槛下调
就读于港城市(东莞)的张森,是扩招受益者。对于像他这样原本与顶尖港校本部尚有差距的学生,内地分校的设立与扩招,给其提供了享受优质国际化教育的宝贵机会。
在港校内地分校整体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,张森的经历并非个例。2025年,四所港校内地分校共录取近4500人,较上年净增约700人。
但各校扩张的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,反映了其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定位。
其中,港科大(广州)今年扩招170人,增幅近六成,是四校里步子最大的。这与其专业设置的快速扩充紧密相关,2025年本科招生专业从3个增至7个,新增了材料科学与工程、机器人工程、金融科技、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前沿方向,为扩招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港城市(东莞)虽然只增加41人,但基数最小,增长率同样超过三成,印证大湾区第二梯队港校正同步提速。
相比之下,港中深的82人增量显得克制,却让它稳稳站上1600+平台,继续扮演“港校旗舰”角色。其招生模式颇具特色,2025年通过综合评价录取“631”模式录取了1052人,占比高达63.8%,吸引了近3万人报考。
而北师港浸大的整体招生人数从2000+抬到了2400+。但官方未单列内地生占比,外滩君认为有一种可能,是想用海外与港澳台的生源对冲内地竞争压力,以规模换生存空间。但从该校2024年共录取了301名内地高考生,较2023年有明显的扩招推测,今年可能内地录取人数仍有增加。
推测一下,这四所学校在未来两年若维持当前节奏,港校内地版图的生源体量将迅速突破5000关口,真正从“小而美”走向“大而强”。
10万+学费到底值不值?
关于“每年10万+的学费,到底值不值?”不同学校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。
在港城市(东莞)就读的张森认为“好远多于坏”。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浓厚的人文关怀,让他觉得自己的选择物有所值。
而在港科技(广州)攻读红鸟硕士项目的王磊则持更审慎的态度。虽然学校科研资源丰富,非常适合钻研型学生,但他认为社会认可度仍需时间积累。
尽管张森与王磊的就读体验侧重点不同,但他们都关心着同一个问题:即这些独特的体验是否配得上其高昂的学费?
数据显示,港校内地分校确实是名副其实的“性价比之选”。
其学费不仅低于上海纽约大学、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一线中外合办大学;
相比香港本校更是大幅降低(普遍低约30%-50%),其中港科大(广州)的学费甚至仅为香港本部的一半左右,让学生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港校的优质教育资源。
除了学费,内地分校的住宿费更是具有压倒性优势。
四所分校集体把宿舍费普遍控制在7000元以下,即使最贵的北师港浸大(6400元/年)仍不到香港最低档的一半,还不会遭遇宿舍资源紧张问题。
然而,费用也只是一个因素,真正的价值需要通过升学、就业等教育回报来衡量。
毕业生去向数据显示,港校内地分校在升学方面表现突出。
港中深有78.72%的毕业生进入QS TOP50深造,与“港系精英”标签绑定;
北师港浸大则有1,157人(占比67%)送进QS TOP100,其中17.9%被Top10顶尖学府录取,这些学校确实提供了优质的升学平台。
就业方面,港中深仅11%的人选择直接工作,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,有七成以上进入了世界/中国500强企业,平均年薪17万起步,走的是“少而精”路线;北师港浸大16%的就业比例略高,具体就业数据尚未完全公开。
在评价就读价值时,几位同学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。港中深的陈凡坦言,学校的优势确实集中在国际化方向:“香港深造>海外留学>大湾区就业>南方城市发展,并不适合将考研考公作为首要目标的同学。”
港科大(广州)的王磊也持相似观点,并补充道:“学校的认可度仍在积累期,就业时最终还是要靠真本事说话。”
若抛开成本与回报的理性计算,单纯从校园体验来看,北师港浸大的陈思琪表示:“不会查寝、没有早晚自习,真的太爽了!”这种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,成为她眼中不可或缺的“软价值”。
哪些学生更适合这里?
“这里的学习生活,远比‘高分数、高学费、高回报’的标签复杂得多。”陈凡这样总结她的一年就读体验。
她认为学业压力并非传闻中惊人,除冲刺顶尖成绩需加倍努力外,保持中等偏上完全可实现学业与生活的平衡。在陈凡看来,即使要“卷”,也不能单纯地堆砌时间,而要讲求方法与效率。
“港中深也很适合性格内向的人。所有信息通过邮件公开,不需要刻意讨好谁。教授都很友善,这种自由环境更适合自主探索。”
学校的评分体系由作业、随堂测验、期中期末、课堂发言等多维度构成,相比“一考定胜负”的模式也更加透明合理。
不过,全英文教学、文化认同差异及部分行政效率仍是常见挑战。北师港浸大的陈思琪也印证了“并不轻松”的说法:期末同时应对大作业与考试,压力不小,而“食堂难吃”更是同学们的普遍吐槽。
总体而言,这类学校高度适合三类人群:目标海外深造者、注重大湾区发展者,以及追求国际化教育但预算有限的学生。对于他们,分校提供了低于直接留学成本的高性价比路径。
但若以体制内就业为首要目标,或家庭经济压力较大,则需慎重考虑。毕竟最终在就业市场中胜出,靠的是真实能力,而非单纯的投资多少。
发布于:北京市人人顺配资-线上股票开户-股票配资服务-a股杠杆怎么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