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朝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是一个混乱而不安的时期。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号召各路诸侯,在牧野一带与殷商的主力军队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斗。在这一战役中,殷商最后的君主纣王选择了自焚,宣告了商朝的灭亡。然而,周武王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天下已经平定。在商朝的覆灭之后,残余的势力依然存在,包括那些表面上已经投降的部队,他们的忠诚度难以保证,随时可能发起叛乱。因此,周武王面临着一个棘手的任务,那就是如何妥善处理那些殷商遗民的问题。
资料记载,周武王向年长的顾问太公求教,太公也就是姜子牙,提出了一句颇具哲理的话:“爱人者,兼其屋上之乌;不爱人者,及其胥余。”这句名言的意思是,若真心爱一个人,自然也会连他所住的地方和那里的乌鸦一起爱护;反之,如果不爱,那所有的都应当一并排除。这个表述简单明了,但其潜在的含义却极具深意。在当时的环境下,周武王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局面,姜子牙的建议显然意味着对殷商旧部要一律清除,这让周武王感到有些过于残酷,因此决定再请教另一位权臣召公。
展开剩余66%召公,即姬奭,是周武王的同辈且身为西周宗室。他在周武王征服商朝时,陪伴在侧,持小钺作为辅助辅佐周武王进行祭典,这揭示了他非凡的地位和信任的象征。面对如何处理商朝的遗民,召公的看法更为明智,他提议道:“我听闻,应当处死那些有罪之人,而对无罪者宽恕。唯有斩杀那些有罪者,才能避免他们卷土重来。”周武王听后仍觉得这一策略不够周全,于是特地召来了周公。
周公,周武王的弟弟,建议君王以仁义来感化被征服的人民,战争结束后应当让大家都回到自己的家乡。周公的这一想法触动了周武王的心弦,他于是任命了纣王的儿子武庚来管理殷商的遗民,以此期望能够实现国家的安宁。然而,事情的发展并未如同周武王初衷那般顺利,他在不久后去世,幼子成王继位后,周朝内部坐卧不宁。
武王的兄弟们,包括管叔、蔡叔和霍叔对周公的辅佐感到不满,作为同辈,更不甘心于周公的权势。他们联合武庚,展开了叛乱,原本负责监视殷商旧地的几位叔叔竟然暗中策划了这样一场动乱。周公为此耗费了大量精力,最终才将叛乱平息下来。
如果当初周武王听从姜子牙或召公的建议,把所有被视为有罪的殷商遗民一并处理掉,或许后来的叛乱就不会出现,武庚的麻烦也会随之消除。然而,从长远来看,周朝刚刚建立,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。大规模的杀戮虽然能够立即消除敌对势力,却极易引发民间的恐慌。即使是削弱殷商遗民的力量,也必须有合适的理由才能实现。
随着叛乱的爆发,周公获得了出手的借口。他迅速采取行动,经过一番折腾,平定了武庚之乱,几乎摧毁了殷商遗民的力量。此后,周公又任命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在殷商的故地建立了宋国,让原有的殷人继续治理这块土地。从此以后,周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叛乱,这为周朝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人人顺配资-线上股票开户-股票配资服务-a股杠杆怎么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